一位聲稱從不化妝的婦人,只擦了BB霜,幾個月後臉上竟長滿了斑,懷疑是BB霜的成分造成的。

這樣的新聞為何後來沒有繼續發酵?因為BB霜的成分沒問題,「錯用」的婦人,只能自認倒楣。原來她以為擦上BB霜就上粉、防曬、保養一瓶搞定,就肆無忌憚地走在陽光下。

搜尋網路上「BB霜的功效」,說這些文字暗示「BB霜是萬能霜」,也不為過。不論哪一牌都強調它能防曬、美白、保濕、抗老、防禦、抗氧化等護膚保養功效一應俱全;妝效的描述更是吸引人,裸妝、蓋斑、持久自然等。凡是你想得到的功能它都有!

只看包裝與廣告文案,會吃悶虧

消費者常只靠廣告文案、包裝盒文字來「了解」產品的用法。既然標示著「具防曬效果」,那麼擦上BB霜就放膽迎向陽光,變成是大多數人都會犯的錯。

業者可以就BB霜標示的防曬係數與消費者的塗擦用量,提出何以會曬出斑的卸責解釋。業者深信:啟動「誇示法」是行銷BB霜必要之惡。因為如果保守說,商品就得不到客人青睞,產品只能滯銷了。

所以,我要提醒消費者,如果你對新產品的認知淺薄、解析廣告真意的功力不足,吃悶虧是求償無門的!

政府對化妝品的廣告用詞有一定的規範。譬如,要標示「防曬」功能的話,必須要有衛生署許可證字號,申請程序比照防曬品辦理。譬如,「美白」功能的標示,目前法規已經鬆綁不用申請,所以只要有添加美白成分,就能訴求具有美白效果。同樣的道理,要標示「保濕」、「抗氧化」、「抗老化」等等效能,只要有成分支持,就可以「不怕」客人來找碴。至於擦上去的效果小小,原本就是化妝品的合理功效。

那怎麼樣才算廣告誇大,才會處罰業者?廣告的管理,主要著重在「遣詞用字」的部份!譬如「修復」不可,「修護」可以;「嫩白、皙白、柔白、勻白、亮白、優白」都可以,只要不是寫「美白」,不必有對應成分就能輕鬆過關;「防禦」不可,「防護」可以;「消除」皺紋不可,「改善」皺紋可以;「抗敏」不可,「柔敏」可以。「基因」不可,「肌因」可以。

這就是所謂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擅打擦邊球的行銷文案,繞著規定不踩紅線寫文案,往往是產品熱賣的關鍵。

BB霜其實就只是粉底乳!

這兩年,品牌不時興推出新款粉底而改推BB霜,據業者透露,新品名稱訂為「粉底乳」跟訂為「BB霜」,銷售量的差異,非常驚人。說穿了,內容物是一樣的,只是換個較時髦的品名,BB霜的信眾就會不請自來了。

BB霜的配方成分,其實與粉底乳、粉底霜毫無差別。目前BB霜所訴求的各種妝效與護膚加值功效,粉底霜都能達到。唯一的差別,就是取的名字不同而已啦!

所以,如果你還在對粉底的價值下定義:什麼粉底霜比較保濕、妝感比較厚、比較滋潤……;BB霜妝感比較輕透自然、雷射後傷口肌膚可用、遮瑕力比較好……,那不表示你識貨,而是BB霜業者看準要行銷的對象罷了。

該怎麼選、怎麼用?

首先,不論文案怎麼說明介紹,都不能認為BB霜可以替代護膚保養品的功效,該做的基本保養要先完成。像是保濕、美白、抗氧化、活膚等保養,在擦上BB霜前都得完成。

BB霜能不能確實防曬?除了跟標示的防曬係數有關之外,還與塗擦的厚薄有關。一般來說,高防曬係數自然有較好的防曬效果。但是薄擦一層的量,不足以支持合理的防曬效果。所以,在陽光下活動的人,光靠BB霜絕對無法有效防曬,必須要再加碼防曬乳才有保障。

BB霜能不能擦在雷射術後的肌膚?得看BB霜的配方而定。一般來說,不會滲入肌膚的配方,才適合受傷肌膚使用。
而會不會滲入肌膚,可以自己試驗看看。方法是:將BB霜塗於手背上,待3~5分鐘稍乾後,在水龍頭下沖水試試,若手背上的水珠「顆顆分明」,那就是「不滲入」配方、也比較不脫妝。若手背上成水膜,那表示比較容易脫妝、也比較容易滲入肌膚,但感覺比較保濕。

哪一種比較好?就看個人的實際需求而定了。

 

文.張麗卿

 康健雜誌 149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ndybear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