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了,氣候慢慢由春天走向夏天,天氣也逐漸變熱,由於人體機能亢進,處於一種高熱狀態,加上容易流汗,這時候就容易產生溼熱體質,因而造成痱子、溼疹,以及異位性皮膚炎等情況。此時若又加上愛吃冷飲,就會損傷脾胃功能、降低抵抗力,易造成夏季型感冒。

一般人都認為冬天氣候寒冷容易引發感冒,阮膺旭說,其實夏天若稍微不注意,所造成的感冒就更不好治療。夏天常有病人咳嗽不止、胸口悶、聲音重濁,看了多次醫生後,吃藥也不見改善。常見的病因多半由暑邪或溼邪引起,因為溼邪所引起的疾病不易治療、緾綿不癒,中醫認為脾胃功能如同人體的除溼機,如同居家環境的溼氣不容易去除,因而造成人體不適。

以中醫觀點來說,當天氣炎熱而人體毛細孔張開,流汗後又吃下寒的食物或吹冷氣時,就會造成毛細孔收縮,將暑邪、寒邪與溼邪同時藉由皮膚帶入體內,結果產生了「暑溼夾寒型」的感冒,通常這類型的感冒症狀會有頭重、倦怠、胸悶、大便黏膩、發熱、易煩燥、久咳不癒,若屬這類型的感冒,常用健脾益胃、清暑益氣的方式治療,可用清暑益氣湯、藿香正氣散。

針對暑熱型感冒,中醫可藉由食療達到緩和及治療效果,「清暑湯」包括菊花、金銀花、白扁豆等,可抗病毒、去除體內溼氣;「酸梅汁」包括酸梅、山楂、白朮,具有健脾胃及改善消化功能;「綠豆薏仁湯」可清熱、健脾、燥溼等效用。以中醫所建議的夏天食材,大部分以益氣生津、健脾、健胃為主,而藥方則以「生脈散」,包括黨蔘、五味子、麥門冬;藥品以「玉竹」、「粉光蔘」、「白朮」、「甘草」等。

阮膺旭表示,現在由於地球暖化,夏季中午的溫度動輒35度以上,最好不要在戶外活動或工作,應注意防曬,避免皮膚過度曝露在紫外線下,要適當補充水份,盡量以白開水取代冷飲,多吃蔬果,若想吃西瓜、水梨、綠豆、愛玉、仙草等消暑食品,最好不在晚上食用,以免無法達到消暑,卻反造成腹痛、腹瀉等腸胃道損傷問題,同時也要注意食物的保鮮,防止食物中毒。

文.大林慈濟綜合醫院 江珮如

 康健雜誌 150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ndybear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