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軟組織退化發炎
 
在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的小陳,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中,有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站著,或是在治療區域走來走去,難得有時間坐下來休息,因此,即便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幫病人做復健,卻也不可避免的引發足底筋膜炎,晚上下班回家,腳底經常痛得要命,必須靠冰敷,隔天才能繼續上班。

類似小陳這種「職業傷害」的,還有老師、美髮理容業者、百貨公司專櫃人員、工廠作業員、軍人、田徑及球類運動員、餐飲服務業者……等,都是好發足底筋膜炎的高危險群。凡是需要長時間站立、行走的人,尤其30、40歲中年以上,當軟組織逐漸退化、失去彈性,走路時,足底筋膜支撐身體的承受力超過負荷,就容易產生發炎反應

下床踩地,就像被電到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康峻宏指出,足底筋膜是一個特殊的韌帶組織,一整片位於蹠骨與跟骨間,主要功能是在人體往前推進時(走路或跑步),負責「穩定」足踝,當長期承受重量或牽力過大,造成筋膜承受過度壓力或拉力,就可能引起發炎,多半出現在單腳,會在腳跟近足弓凹陷處出現壓痛點,且在踮腳時疼痛又更為明顯。

一般而言,活動量大的時候,症狀較為明顯,休息過後疼痛減輕,但只要一開始走或站,又會再開始痛起來,而最典型的特徵是,患者早上起床,下床踩地的第一步,會特別感到劇烈疼痛,有人形容:「像被電到一樣」,是一種很深層、間歇性的痛,醫療上稱之為「第一步現象」。
突然走太久、鞋跟太硬

足底筋膜炎的成因與以下3種情形相關:

1 環境因素:

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除了職業關係需要久站外,突然間走比平常久的路、走太硬的路或石子路、穿的鞋子鞋跟過硬、體重過重、重複蹲或以腳尖站……等,都可能因為足底筋膜受到較強壓力而發炎,此外,許多人愛打赤腳走健康步道,或是喜歡大力按壓做腳底按摩,都是誘發足底筋膜炎的危險舉動。

2 足部結構異常:

先天性扁平足、足踝過度內旋、足弓過高,或下肢肌腱柔軟度差的人,由於生物力學較為不利,在遇到上述「環境因素」時,會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發生率。

3 發炎性疾患合併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風濕免疫類疾病患者,因本身屬於易發炎體質,會在肌肉、韌帶及關節出現發炎反應,因此也較容易罹患足底筋膜炎。

環境因素引起的足底筋膜炎,通常在停止相關行為後,症狀就會慢慢緩解,或是配合醫師治療,約2~6週即可完全痊癒。但醫師也老實說,矯正行為並不容易,臨床上就有許多患者是反覆性發作,隔沒多久,就會因相同症狀到醫院報到。而「足部結構異常」或是「發炎性疾患」的病人,則容易出現慢性的足底筋膜炎,必須比一般人更小心防範。

(常春月刊329期)

arrow
arrow

    candybear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