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兒童腸胃不適,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學會看懂3個重要警訊,就不怕錯失孩子治療的黃金時間。

1不易表達的持續腹痛

小孩子不懂得明確表達疼痛感覺,當醫師看到幼童肚子痛來就診,有時候會建議照X光或超音波檢查,因為腹痛有可能是嚴重的腸套疊或闌尾炎,儘速治療可減少嚴重的併發症。

a.腸套疊

三個月到三歲大的孩童最常見。因為某段腸子突然套入後方腸段內,卡在其中出不來,造成腸阻塞。若卡住的時間太久,會引起腸壞死、腸穿孔、腹膜炎,甚至有致命的危險。

腸套疊的症狀跟腸胃炎類似,例如腹部絞痛、溢奶或嘔吐、便秘或腹脹氣,但不同的是,腸套疊會導致間歇性的腹痛,家長可觀察小孩是否有間歇性的哭鬧。另外,可能會排出類似草莓漿的血便。

腹部超音波的診斷率高達90~100%,如能儘早診斷,可用內科方式「鋇劑灌腸解除術」治療:將鋇劑灌入肛門,鋇劑產生推力,能推出套疊的腸子。如果鋇劑灌腸失敗,或診斷時已有腸穿孔、腹膜炎,就必須接受外科手術。

得過腸套疊,還是有5~10%的機率會復發,出院後若再有間歇性的哭鬧,仍必須回醫院檢查。

b.闌尾炎 (俗稱盲腸炎)

小兒闌尾炎是醫師很會診斷的疾病,但也是醫師容易疏忽的診斷。過去有統計指出,在所有醫療爭議事件中,因闌尾炎導致腹膜炎或是更嚴重併發症的案例位居第五名。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孩子會因為害怕就醫而忍痛,即使闌尾炎發作依然可以跑跳。另外,典型闌尾炎的腹痛,疼痛會由上腹部轉移到右下腹部,但表現在兒童身上有時候症狀不明顯。因此家長發現孩子抱怨肚子痛時,應溫和、有耐心地詢問,不要過度慌張著急詢問。

2有奇怪臭味的腹瀉

腹瀉在兒童腸胃道疾病中非常普遍,輕至消化不良到能嚴重致命的腸胃炎都會有腹瀉症狀。

如果發現孩子的腹瀉次數高,而且排出的糞便是稀水狀,有奇怪的臭味,可能是嚴重的腸炎,要盡快就醫。

■常見引起急性腹瀉的原因包括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腸炎。

a.病毒性腸胃炎:以諾羅病毒跟輪狀病毒為主。

孩子會腹瀉持續,而且有噁心感覺與偶發性嘔吐,(嚴重時一進食後就吐)。除了腹瀉,嘔吐,也可能有頭痛、肌肉痠痛甚至發燒的症狀。有些孩子在發作前一兩天,就有咳嗽、流鼻水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b.細菌性腸炎:多由沙門氏菌引起

症狀多集中在腹部,腹脹、腹部劇烈疼痛等,患者也會發燒,嚴重時甚至高燒不退。沙門氏菌會侵犯小腸跟大腸,對腸道黏膜傷害嚴重。嚴重時會出現腸穿孔的併發症。

可觀察孩子的糞便,通常會呈綠色黏稠狀,並且會有血絲、黏液,病毒引起的腸炎則不會有。

千萬不要自行服用藥物止瀉、止吐、或止痛,這些藥物壓制症狀後,會影響醫師判斷病情的變化,而且靠藥物止瀉也會使細菌及其毒素沒有機會排出。尤其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只能對付細菌,而且也是在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時候使用,對病毒感染完全無效。

■腹瀉常見兩種錯誤觀念

迷思一:急性腹瀉期,最好不要吃東西。

兒童腸胃炎時,最重要的原則是避免身體過度虛弱,因幼兒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休克、死亡。

不是不能吃東西,而是要選擇清淡、好消化吸收的食物,以澱粉跟蛋白質類食物為主,並減少攝取油脂較高或易促進腸胃蠕動的高纖維。較容易發酵、產生氣體的豆類、奶類製品也先暫時不要食用。適合的食物如:香蕉、米飯(稀飯)、蘋果、土司(BRAT,Banana、Rice、Apple、Toast)。如果真的要禁食,也不要超過四小時。

迷思二:嬰兒腹瀉時,要喝止瀉奶粉。

俗稱的止瀉奶粉,其實是無乳糖的奶粉,因為腹瀉時,不易吸收乳糖。但這種奶粉並沒有止瀉的功能,只是讓兒童在腹瀉能繼續吸收營養。也可以把一般的奶粉稀釋後餵食。但最好的還是母乳

3排出奇怪顏色的糞便 

孩子的糞便不要急著沖掉,最好不定時仔細觀察一下顏色,尤其對剛出生的小寶寶來說,便便可以救他一命。

健康的嬰幼兒,飲食單純,排出的糞便是偏金黃色,如果喝特殊配方的奶粉,也可能是黃色、綠色、或黃綠色混雜,都算正常。

■黑、紅便:若是孩童解出如柏油狀的黑便或暗紅、鮮紅色糞便、糞便內有血絲等,則要注意可能是腸胃道發炎或出血,通常也會合併嘔吐、腹脹、腹瀉、發燒等。

但有時候也可能是因為糞便太硬引起肛裂流血,因此家長可先多觀察幾次,若症狀都未消失再就醫。而且最好也將糞便一併帶去,幫助醫生判斷。

■白、灰便:如果發現糞便顏色偏白色、灰色、或淡黃色,就很有可能是罹患了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或者膽管囊腫等嚴重肝膽疾病,膽汁無法排出,使糞便顏色變淺。這些疾病也常會有黃疸的情況發生,一旦懷疑應儘速就醫,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a.膽道閉鎖(黃疸約在寶寶四週大時出現)

一種先天性的疾病,嬰兒出生後肝外的膽道逐漸萎縮不通,膽汁無法順利排出淤積在肝臟內,因而造成肝硬化甚至肝衰竭。

一旦發現,必須儘早接受葛西手術,治療效果不佳或太晚手術,就必須換肝才能存活,因此膽道閉鎖也是台灣兒童肝臟移植手術最常見的原因。

b.新生兒肝炎(黃疸約在寶寶六週大時出現)

出生在2~3個月大嬰兒的肝炎,稱為新生兒肝炎。其原因很多,可分為非感染型及感染型兩大類。感染型中,台灣最常見的是巨細胞病毒,其他還有德國麻疹病毒、A、B、C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原因可能是母親受感染因此傳給孩子。

發現肝炎時,除C型肝炎可能需服用干擾素外,其他類型則追蹤6~12個月,通常肝功能會逐漸恢復。

非感染性的原因則包括:肝內膽管稀少症、或新陳代謝異常導致等,必須作肝臟穿刺檢查才能確定。

c.膽道囊腫

先天性膽道囊腫是肝外膽管呈囊狀擴張,造成膽道阻塞膽汁無法流通,因此會出現急性膽道炎的症狀,除了黃疸外,還有腹痛、黃疸、發燒、肚子鼓起來的症狀。膽管囊腫的原因仍不明,但只要及早就醫,將膽囊切除就無大礙。延誤治療有可能引起胰臟炎、肝臟壞死、腸子壞死,甚至死亡

■有關糞便顏色的常見錯誤觀念

迷思:孩子「挫青屎」,是被嚇到了

孩童排出青綠色糞便時,主要是因為食物中的鐵質未被吸收導致。每個孩子對鐵質需求不同,一旦從食物中吸收的鐵質足夠時,身體自然就會排出多餘的,屬於正常的現象,跟被驚嚇或吸收、消化不良無關。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膽道閉鎖手術後,仍必須定期回診追蹤

膽道閉鎖手術治療的時機影響日後病程發展,愈早開刀肝臟受損愈少,根據統計60天內開刀,膽汁流通率可達70~90%,若90天後才矯正,只剩10~20%。若不接受手術治療,大多數的病童會在兩歲前夭折。

日本葛西醫師1957年發展出一種手術治療方式。先切除已纖維化的肝臟組織,再把小腸接到肝臟,讓膽汁不須經過膽道就能直接由肝臟引流至小腸。

但術後的照顧方式每家醫院各不相同,家長定期回診追蹤並採用特殊的飲食方式,有助於術後的存活率。

文.李佳欣

 康健雜誌 151期


arrow
arrow

    candybear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