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上腹部疼痛難耐的經驗嗎?

 
 
 
你聽過胰臟這個器官,但你可能不知道它長在哪裡?


胰臟是個經常被大家忽略的器官,您有上腹部疼痛難耐的經驗嗎?
如果有,那就要小心,可能罹患急性或慢性胰臟炎!

急性發炎會要命
胰臟發炎通常是膽道或膽管疾病引起,飲酒過量的問題也不少,代謝改變三酸甘油酯過高、
醫療行為、藥物疾病都有可能。

擔任業務工作的小唐,為了求得好表現免不了得經常交際應酬,最近和朋友聚餐時,幾頓大魚大肉加上菸酒不忌,這天他正準備回家的時候,突然上腹部嚴重疼痛,整個肚臍週圍痛到不得了,本想說躺下來休息一下就會好,沒想到平躺情況更糟,除了肚子疼痛難耐之外,又出現噁心、想吐症狀,同事一看事態嚴重,趕快將他送到醫院,經過檢查確定是急性胰臟炎發作。

在診間因為急診前來求助的都是急性胰臟炎!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表示,上述例子中的小唐,就是典型急性胰臟炎個案。患者會明顯且長時間在上腹部劇烈疼痛,有人甚至還會輻射至整個後背部疼痛,這必須視患者病變的位置而定,發作多是突發且持續性的,不會因為患者休息或是變換動作而減輕疼痛程度。胰臟發炎的疼痛感和潰瘍性穿孔及腸堵塞等痛的方式不同,而且透過觸診和X光檢查,輕易就能分辨。有些胰臟發炎患者還會出現噁心、嘔吐、腹脹,甚至伴隨有發燒、心搏加速、呼吸短促等,發作時有一定的危險性,不可輕忽。

胰臟健康難檢驗

胰臟俗稱「腰尺」,位在上腹部中胃的後面,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會痛到後背。王志堂進一步說明,胰臟是一個長條形的消化道器官,右側與十二指腸相鄰接,左側與脾臟相鄰。整個胰臟由外分泌腺細胞所組成,在其中點綴著內分泌腺細胞的小群集,叫做「胰島腺」,也因此胰臟有外分泌和內分泌的雙重功能。首先是分泌幫助十二指腸消化用的酵素消化酶,若分泌功能不足,可能造成消化不良,容
易腹瀉及體重減輕。另外一項功能是製造胰島素調節血糖、協助體內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若胰島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糖尿病。

不過,因為胰臟剛好在胃的後面,所以,用超音波檢查胰臟時,常因胃部有食物和充滿氣體,造成檢查不易的困難。

急性胰臟炎反覆發作變慢性,近年來,在臨床上發現愈來愈多急性胰臟炎患者,與生活及飲食習慣不無關係。王志堂表示,在大醫院,胰臟發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通常可分為急性胰臟炎和慢性胰臟炎兩種,其中占總患者比例8成以上的急性胰臟炎,是身體過早將胰酵素活化,引起胰臟自體消化,通常經過治療後,患者就會痊癒,不過慢性胰臟炎則比較多情況是急性胰臟炎反覆復發導致。

有些民眾誤以為急性胰臟炎或慢性胰臟炎會演變成胰臟癌病變,王志堂強調,這是錯誤的觀念。不可否認慢性胰臟炎的許多症狀,如腹痛、體重減輕、黃疸等,也是胰臟癌常見的症狀,甚至在影像檢查時,慢性胰臟炎有時也會出現類似腫瘤的病灶,所以,醫師通常會更謹慎追蹤,以釐清到底患者的胰臟是發炎、還是有癌的情況。

膽結石是最常見的原因
2.喝酒:因為喝酒造成急性胰臟炎的例子,也占所有胰臟炎病因的1成5到3成左右。有統計顯示,這類患者以男性居多,在台灣,東台灣酒精性胰臟炎患者的比例也比西台灣患者多出許多。不過特殊的是,數據顯示酒精絕對是引發胰臟發炎的危險因子,不過,真正因為「酗酒」而引發胰臟發炎的患者,在數字呈現上卻是少數。

3.三酸甘油酯過高:也有4左右的比例顯示,三酸甘油酯過高,也容易造成急性胰臟發炎。王志堂解釋,三酸甘油酯是血脂肪的一種,又叫「中性脂肪」,在一天之中三酸甘油酯的變化可能很大,正常數值是在25~150mg/dl之間。不過可能晚餐吃頓大餐,數值就飆破500mg/dl,一般而言,400~1000mg/dl為偏高,而1000mg/dl以上則為極度偏高,三酸甘油酯高的患者血液濃稠,胰臟分泌的消化液不容易流到小腸內,引起胰液逆流,胰臟就容易發炎了。

4.醫療行為:還有一些醫療行為也可能引發胰臟發炎,例如膽管或胰管的攝影檢查,引起的原因主要是侵入性、逆行性的檢查方式。

餐、酒別過量胰臟才健康

反覆發作的胰臟炎,有相當程度的危險性,所以,除了必須積極治療之外,生活飲食習慣一定要調整。小唐在上次急性胰臟炎發作之後,日常生活就相當注意胰臟的保健,還大量吸收有關胰臟養生的知識。造成胰臟發炎的危險因子與長期大量飲酒、膽結石、藥物(利尿劑、鎮痛解熱劑、女性荷爾蒙、降脂血劑)、高三酸甘油酯以及部分醫療行為有關,因此在胰臟保健上遵從醫囑,就由這幾類項著手改善生活習慣,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成效。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表示,一般人很少注意到胰臟這個存在於身體內部的重要器官,多數人都是像上述個案一樣,在胰臟發炎、甚至是罹患了可怕的胰臟癌時,才警覺到胰臟的存在及重要性。之前蘋果電腦前執行長史帝夫賈伯斯,因不敵胰臟癌折磨病逝震驚了全世界,國內也有音樂人梁弘志因胰臟癌辭世,離開人世時才僅有47歲,這也才讓大家稍稍注意到胰臟這個沉默的器官。

急性發炎,先減輕胰臟負擔在「急性胰臟炎」發作的階段,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減輕胰臟的負擔,讓胰臟休息。因為食物和酸性的胃液進入十二指腸後,就會刺激胰臟分泌消化酶,增加胰臟工作量,往往會加重病情,不利胰臟的恢復。因此,在評估過後會建議患者禁食(甚至連水都不能攝取)1到3天,經由靜脈補充必要的營養以及熱量,維持血液及身體的機能運作,再視臨床病況決定是否可開始吃東西。

有些患者若有感染的現象,可能會採取抗生素治療,通常在急性期過後,嘔吐、腹痛、腹脹等情況次數也會隨著減少,就可以開始吃些東西,不過當然仍是要以少量多餐方式進行。王志堂建議,從少量完全不含脂肪的高碳水化物流質飲食開始,主要是避免因油脂導致上腹部疼痛的發作、消化不良或脂肪性腹瀉的病症,例如濃米湯、菜湯、稀飯都是不錯的選擇。

待病情穩定後,飲食量則可逐漸增加,改為低脂肪半流質飲食,在評估下吃稀飯、麵條、較濃的米湯、果凍、薯泥等,攝取脂肪含量較低而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還必須觀察患者的接受程度。復原階段,以碳水化物為主在身體復原階段,飲食以碳水化物食物為主,並禁食刺激性食物,之後才能慢慢恢復正常飲食。王志堂特別提醒,會造成消化系統胰臟負擔的食物要避免,特別是一些「看不到的油脂」,一般食物中的豬肉、油炸類很容易區別,但是有些堅果類其實飽含油脂,卻常常「闖關成功」造成醫療上的困擾,例如核桃、花生、芝麻、芝麻醬、黃豆、油酥點心等,也都一併要列成拒絕往來戶。

另外,刺激性的飲食如茶類、咖啡、辣椒也不要碰。恢復期間的烹調方式也要注意,煎炸、燒烤會增加身體消化負擔,建議食材採用清蒸、清燉、水煮、滷、涼拌、燴、烤為佳。恢復健康後,飲食習慣重建在身體恢復健康之後,「飲食習慣重建」也是刻不容緩。胰臟炎患者慎選飲食非常重要,因為胰臟炎的復發與飲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王志堂表示,胰臟組織的受損,會造成調節血糖的兩大重要荷爾蒙作用失調,因此易造成高血糖、糖尿病症狀。王志堂建議在食物選擇上應注意以下原則。

選擇低脂蛋白質食物,肉類應去皮食用、減少油脂的攝取,白肉的魚肉、豆腐、豆漿等黃豆製品都不錯,避免吃過度加工的肉類,像是丸類、香腸等。王志堂強調,只要是天然的食材,並非哪一個類項食物絕對不能吃,6大類食物都應該均勻攝取,只是6大類的比例上,稍微調整以及種類上加以選擇。
例如很多患者對會產生大量澱粉的米飯有所疑慮,其實主食的飯和麵足量攝取,是可提供身體能量的來源,倒是中西點心類如餅乾、蛋糕、爆米花、洋芋片等,才應該加以限制,因裡面暗藏高熱量及不健康的油脂。

三餐之外,也可補充營養品,適當維生素補充,讓身體依舊能維持健康運作。拒絕危險因子,避免復發因為胰臟炎患者復發率約30~50,因此,按時服用醫師指定的藥物一定要嚴格遵守,有些人可能還必須按時返回門診追蹤治療。王志堂叮嚀,若有再次發生劇烈腹痛、嘔吐或發燒等情況,要立即就醫,因反覆發作,胰臟炎也有相當程度的危險性。所以,除了必須積極治療外,生活飲食習慣一定要調整。

王志堂強調,隨著飲食習慣逐漸的西化,胰臟癌已悄悄地擠進10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之列。曾罹患胰臟炎的患者在生活照顧上要更加嚴謹,既然知道酒精是造成胰臟發炎的重要危險因子,「減少酒類的攝取」自然是民眾在生活中首先可以自主做到的新生活選擇若有膽結石的人,也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的檢查有糖尿病的人,更要應嚴密監控血糖值,同時補充適當的維生素。力求營養素及熱量之充足均衡、調整日常生活作息規律、避免過度疲勞,就是遠離胰臟炎反覆發作的首要防線。

油脂浮在便便上面,胰臟功能不好?

食物的消化過程除了由腸道進行外,半消化的食物進到小腸時,還需有胰臟分泌消化液膽汁等做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後續消化動作,會出現油便的情況很多,如女性吃些減重產品,會造成腸胃蠕動快或油脂分解不全等,都有可能解油便。排除藥物因素,個人體質也有關,不少人有前一天吃太多油膩食物如麻辣鍋,因腸胃不適,來不及消化就腹瀉,油脂也可能會夾雜在便便中解出來。

若都沒有這些疑慮,卻還伴隨噁心、嘔吐、發燒、冒冷汗,甚至短暫時間內體重急速減輕等情況,那就要注意可能是胰臟問題,以致分泌的脂肪消化酵素不足,食物中的脂肪消化不完全,建議盡快到肝膽腸胃科詳細檢查。
至於造成胰臟發炎的原因?王志堂指出,通常是膽道或膽管疾病引起,飲酒過量的酒精問題也不少,代謝改變三酸甘油酯過高、醫療行為造成、藥物疾病等都有可能,甚至還有大約1/5的患者,根本無法找出胰臟發炎的原因。

1.膽結石:在台灣,膽結石是最常見的原因,約占總比例的30~60。據統計,3~8的膽結石病患可能會產生急性胰臟炎,其死亡率約8~13。王志堂表示,膽結石可能小如一粒沙,也可能大到像一顆高爾夫球,只要小於0.5公分以下的結石,就很容易掉落入胰膽管內,如此將造成膽汁阻塞,或是阻礙胰臟分泌消化液,胰液逆流回胰臟,就形成急性胰臟炎。

(常春月刊35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ndybear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