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洋性貧血病是基因突變造成的遺傳性疾病,有輕、中、重度之分,重度病人出生後發病即得到醫療照顧,輕度病人則無症狀,唯有中度病人(即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病)是被疏忽的一群。

 

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凱信表示,黃疸、貧血、頭痛、胸悶、疲倦感,都是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常見的早期症狀,由於臨床表現個別差異大,加上病人對疲倦感受度不同,若疏忽、隱忍或被誤診,甚至誤以為缺鐵性貧血而拼命補鐵,後果不堪設想。

 

鐵質沉積排不出,生命受威脅

 

林凱信醫師說明,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病患者的紅血球壽命比一般人短,所以要不斷造血,而提早破裂的紅血球裡的鐵會釋放到人體,長期下來會造成「鐵質沉積症」。鐵過度沉積在心臟會導致心臟病;沉積在肝臟容易肝纖維化、肝癌;沉積在胰臟會導致糖尿病;若在內分泌系統,會引起內分泌失調,造成不孕、長不高。此外,嚴重貧血時若未輸血,會導致肝脾腫大、骨質疏鬆、骨骼變形。

 

鐵質過度負擔的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患者,林凱信醫師指出,必須給予排鐵治療。以往注射方式的排鐵劑,每天要打8小時,每週至少打5天以上,很多病童因無法長期承受挨針之苦而難以配合,導致嚴重併發症;經不斷改良,副作用少的口服排鐵劑問世後,1天只要吃1次,接受度、滿意度大幅提高。林醫師建議患者,應每3個月追蹤1次血清鐵蛋白濃度(serum ferritin,SF),依目前健保給付條款限制,若發現超過2000ng/ml,便要盡快接受排鐵治療。

 

資訊不足,早期症狀常被忽略

 

「小時候只要一跑步就覺得胸悶、喘不過氣,體力總是比別人差,有一次朝會突然昏倒ÿÿ」,確診為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的病友小艾,因為早期欠缺相關資訊,無法對初期症狀有所警覺,直到進入職場,連續2年健康檢查,小艾的血液皆出現異常,醫院通知公司,建議找血液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才知道自己得到這個遺傳性疾病。

 

林凱信醫師表示:「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病是遺傳性基因變異所導致,家中有人被診斷出來,其他成員最好也能接受檢查。」於是小艾聽醫師建議讓家人接受篩檢,結果發現妹妹和弟弟也有。

 

小艾表示,剛被確診時除了沮喪之外,更擔心會遺傳給下一代,幸好當時男友和家人不斷給予支持,男友也在婚前接受檢查,確定不是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病人。而懷孕之後的小艾除了定期追蹤,且在必要的時候必須輸血之外,其他基本日常生活的部分都和懷孕之前一樣,並沒有太多的改變。小艾表示,只要及早警覺、積極面對,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病患者,也可和常人一樣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病友鼓勵,走出罹病陰影

 

另一位病友宣綺,在國小4年級時學校的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有黃疸、腹部腫大,於是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醫師只說是海洋性貧血必須輸血,由於宣綺並沒有特別覺得不舒服,於是就沒有積極接受治療。國中開始後體力逐漸變差,只要感冒,身體狀況就特別糟,有時虛弱到連爬樓梯都得扶欄杆,媽媽擔心一旦輸血就得終身輸血,所以遲遲未再就醫,其實醫師表示,這個錯誤觀念必須釐清,才不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直到大學遇到同樣有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的同學珮琪,開朗、樂觀的她,完全看不出是需要長期輸血的病人,在珮琪的鼓勵下,宣綺決定到台大醫院做抽血檢查,當時血紅素很低、脾臟也腫大,並發現有膽結石,於是接受醫師建議先進行手術治療。但是,術後醫師表示,宣綺的病情狀況已不甚理想,所以才會到要開刀的進程,但並不是每個患者都要動手術,必須由醫師判定。

 

同儕的鼓勵讓宣綺走出疾病陰影,決定坦然面對,並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平時做好飲食控制、避免含鐵量高的食物,之後更加入病友團體,分享經驗,互相鼓勵,以積極正面的態度看待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

 

 

《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成立20週年活動》

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除了致力醫療照顧之外,也計畫和婦產科醫學會配合,做好婚前、產前諮詢及篩檢工作,降低產下中重度海洋性貧血寶寶的機率。今年協會將在

8∕30舉辦「20週年全國海貧兒健康照護成果發表暨會員大會活動」,以增加海洋性貧血症病友及家屬的疾病認知,會中也將安排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相關議題演講。活動洽詢(02)2389-12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ndybear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