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翔才剛從生活步調緩慢的校園踏入社會,每天從早上8點半開始忙碌的一天,因為工作性質和自我要求的關係,他總是廢寢忘食的超時工作,就連吃飯的時候也不忘記思考下午會議的報告內容;8個月之後,他經常感覺上腹部像是火燒一般的痛苦,還好總是在吃完飯之後就不痛了,漸漸的這種胃痛成了一種習慣,阿翔也隨時帶著胃散,以備不時之需。
不過胃散吃多了,疼痛並沒減少,有時候連吃飽了也會痛,有時候甚至感覺後背的部位也在痛,經過醫師檢查並照了胃鏡,原來是消化系統出問題,罹患了十二指腸潰瘍;經過特效藥治療後好多了,但是工作依舊忙碌,壓力、飲食習慣也沒有改變,這樣的胃痛反反覆覆的發作,吃藥好了之後,停藥一陣子後就再度發作??。
半夜痛醒,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
台北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羅景全表示,胃潰瘍或是十二指腸潰瘍,兩種疾病的症狀很像很難分辨,典型的症狀都是以上腹部疼痛最為明顯,患者多半會說出「上腹部被火燒一般的痛」、或「被針插進胃裡或磨絞的感覺」以及「像被大石頭壓住腹部或悶痛的感覺」這些疼痛的形容。
唯一比較不同的是胃潰瘍大多是在吃飽飯之後才發作,也就是所謂的「飽痛」,同時會有胸部燒灼感和噁心感,所以可能會因為吃東西後會疼痛而不敢多吃;十二指腸潰瘍,則經常是在吃過飯後疼痛就會改善,飢餓的時候又開始發作,也就是「餓痛」,有些人甚至會在半夜痛醒,同時也可以有胸部燒灼感和噁心感,一般來說,食慾並不會降低。
換言之,兩種潰瘍比較粗淺的分辨方式就是:「胃潰瘍是吃飽痛,十二指腸潰瘍是餓就痛。」
但是羅景全進一步表示,整體而言,臨床上無法用症狀來判斷有沒有消化性潰瘍,也很難完全以症狀來區分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必須以胃鏡甚至切片檢查來確認。
生活多樣化,年輕潰瘍患者增加
雖然說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消化性潰瘍,但一般來說,年長的人得到胃潰瘍的比較多,年輕人則多是十二指腸潰瘍,為什會有這樣的區別,要先了解疾病的成因。
羅景全指出,潰瘍之所以產生,是因為黏膜攻擊傷害的影響,大於保護修復的能力,當破壞大於修復,就會發生潰瘍。而最主要的兩大傷害因素,就是胃內有幽門螺旋菌感染與服用消炎止痛藥,其他像餓肚子、暴飲暴食及緊張、壓力等,也都會促進胃酸分泌,侵蝕胃黏膜,增強攻擊傷害的力道。
總之,當幽門螺旋菌感染和服用消炎止痛藥這兩大傷害因子,使消化系統黏膜產生破洞,當破洞發生在胃部就叫做胃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就叫做十二指腸潰瘍。
羅景全從臨床經驗來看,胃黏膜的保護修復能力不足,容易形成胃潰瘍,相反的,攻擊傷害因素比較多,胃酸過多,則會形成十二指腸潰瘍。年長的人因身體有比較多的病痛,常需服用消炎止痛藥,而消炎止痛藥會減弱胃黏膜保護修復能力,因此,年長者比較容易產生胃潰瘍;另外,幽門螺旋菌感染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多,這些都可以解釋為什麼消化性潰瘍患者大多是年長者。
近年來社會環境的變遷,年輕人的生活多樣化,有人因工作課業壓力導致三餐不正常、也有人為了上網打電動整夜不睡覺,還有人為了愛美減肥有一餐沒一餐的,這些行為都會減弱胃黏膜保護修復能力,增加了胃黏膜的攻擊傷害因素,所以,年輕人一樣有機會罹患消化性潰瘍。
潰瘍不治療,嚴重會要人命
以往消化性潰瘍相當容易復發,在過去不知道要殺死幽門螺旋菌的年代,潰瘍一直是難根治的疾病。以十二指腸潰瘍來說,根據統計,已經治療好的十二指腸潰瘍,一年之內的復發機率有6成以上,2年內潰瘍再發生的機率,更是高達8~9成。 羅景全進一步指出,消化性潰瘍的反覆發作,將會帶來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最常發生的胃出血、胃出口阻塞以及胃穿孔。
胃出血:根據臨床統計,大約有10%的消化性潰瘍患者,會出現腸胃出血的狀況,在出血之前可能沒有任何疼痛,也可能以前完全沒有胃痛的症狀,但是一發作起來就是出血,而按照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的不同,可能會有吐血、解瀝青色的糞便、黑便,或心跳加速、頭暈無力、面色蒼白等。
胃出口阻塞:羅景全說,第二種可能的併發症是胃出口阻塞,潰瘍在胃部出口的幽門區域或是十二指腸球部多次的受傷癒合的過程中,會導致胃出口阻塞的現象。因為反覆的潰瘍發作,不只過去的潰瘍結疤,還會加上活動性潰瘍引起的發炎腫脹,甚至會造成胃出口完全被阻塞住了,而導致胃部膨脹得很厲害,引發食物滯留,還會不斷的嘔吐。
胃穿孔:胃穿孔很嚴重,但是比較少見,如果沒有及時利用手術處理,會造成患者死亡,有些消化性潰瘍的人,可能第一次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胃穿孔,而過去曾有胃穿孔患者當潰瘍再度發作,也仍然可能再發生胃穿孔。羅景全表示,因為胃壁組織被侵蝕到穿孔之後,胃酸及胃裡面的物質會流到腹膜腔內,引發急性腹膜炎,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敗血症而死亡。
因此,若是消化性潰瘍而導致胃或十二指腸穿孔的話,一定要動手術,根據統計,穿孔的病例之中,高達90%以上是因為罹患十二指腸潰瘍所引起的穿孔,胃潰瘍引發之穿孔較少見。
反覆潰瘍,會變成胃癌嗎?
究竟消化性潰瘍經常性的發作,好了又來,來了又好,時間久了、次數多了,會不會變成胃癌呢?其實這兩者是沒有正相關的,羅景全說,胃癌的發生並不是因為習慣性胃潰瘍而演變成胃癌,所以,胃潰瘍並不會導致胃癌。
但是胃癌與胃潰瘍當中,幽門螺旋菌感染扮演重要的角色,幽門螺旋菌感染造成潰瘍及潰瘍容易復發,幽門螺旋菌感染也會造成慢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生;這些疾病的源頭都是因為幽門螺旋菌感染,所以,胃潰瘍不會導致胃癌,但是早期胃癌卻可以胃潰瘍的方式來表現,這個就必須靠胃鏡檢查切片來發現。
總之,胃潰瘍或是十二指腸潰瘍是不會變成胃癌的,但不管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還是胃癌的發生,都和幽門螺旋菌感染有高度相關,因此,了解幽門螺旋菌並預防感染相當重要,已感染者,也建議殺菌。
另外,大約有2%看似單純的胃潰瘍其實本身就是胃癌,傳統胃鏡下以肉眼無法分辨,這就是為什麼胃潰瘍都需要切片檢驗的原因。因此,若原本診斷是胃潰瘍而用藥物治療仍然沒有好轉的患者,就需做進一步的確定診斷,以免錯過早期發現惡性腫瘤的時間點。
羅景全指出,其實大多數早期胃癌患者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即使有症狀,也與一般胃病難以區分,像是上腹脹氣、悶痛、噁心、餓的時候痛、會嘔酸水、食慾不好等,等到有了體重突然下降很多、解出黑便、吞嚥困難、明顯貧血、腹部腫脹等症狀時,通常都是癌症晚期了。
台灣是胃癌高好發的國家,因此,若是你的胃不好,經常感覺不舒服,還是建議做個胃鏡檢查,比較放心。
2009-11-03記者:文/李政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