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有五成父母會把垃圾食物當「自己的正餐」,
二成三會把不健康食物當「孩子的正餐」。
偏食瘦小的孩子,體力、注意力較差,就診次數也較多,
愛吃重油、重鹹食物的孩子,成年後罹癌風險則較高。
4歲以前是建立飲食習慣的黃金期,父母別再忽視孩子的偏食!
研究資料顯示,全球有四到六成父母認為,自己孩子有偏、挑食或餵食困難問題;林口長庚醫院小兒腸胃肝膽科醫師趙舜卿在2006年針對600位,孩子年齡在1~10歲的臺灣媽媽做出調查,有高達六成的媽媽,認為孩子有這類問題,比例相當高。
這裡所謂的「偏、挑食、餵食困難」,包括孩子主觀上對食物的不喜歡或畏懼,或因取得不易所以偏、挑食,甚至可能是疾病或心理問題所致,眾多因素都可能導致偏、挑食,最後造成孩子身心發展遲滯。但你可知道,小孩偏食與否,家長應負最大責任?
挑食可以彌補,偏食影響較鉅
在了解問題之前,先介紹偏、挑食的定義,趙舜卿醫師分析,挑食通常指的是選擇性「挑出」某些不愛吃的食物,例如:不吃胡蘿蔔、不吃魚;而偏食是某一類食物都不吃,或只吃某類食物,例如: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奶蛋魚肉豆)都不吃,或只肯吃白飯配肉鬆等。通常偏食的負面影響大於挑食,但挑食如果很嚴重,也可能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足。
趙舜卿醫師指出,挑食是難免的,別說小孩,大人也常挑食、不愛吃某些食物,但只要能用同類食物替代,不必太過擔心,像是:不吃魚可吃肉,不愛吃蔬菜就多吃水果,所以挑食是可以彌補的,而偏食的影響較鉅。
避免孩童偏食,家長是關鍵!
根據臺灣癌症基金會2009年公布的「兩代飲食習慣與認知調查報告」,發現有五成父母會把垃圾食物當成「自己的正餐」;二成三會把不健康食物當成「孩子的正餐」;另外,在趙舜卿的觀察中,就診的偏、挑食孩童病患中,有兩成以上是起因於「家長飲食觀念不正確」。因為決定正餐的都是父母,所以父母的認知與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有決定性的影響。
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林鈺珊指出,門診中最常見的是大人限制孩子的飲食種類,例如:爺爺認為魚很營養,每次都鼓勵5歲的孫子吃魚,久而久之,小孩特別愛吃魚,問他要吃什麼,一定回答吃「魚」,結果形成偏食,追根究柢,是大人無意中灌輸了對魚偏食的觀念。
家長應掌握餐桌主導權
餐桌上父母應「有主導權」決定飲食內容,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黃柏嘉表示,宜秉持著營養均衡的原則來準備食物,而不是完全照孩子的意願準備。不宜過度獎賞或逼迫孩子進食,以免讓孩子對食物形成既定印象;或者,讓孩子認為可以把「吃」當作控制父母的工具,譬如要求父母:「我喝完這杯牛奶,媽媽就買糖果給我」,或者當父母不順著自己的意,就不吃、挑剔食物、作客時讓父母丟臉等,這些情況就不只是「因為飢餓而吃飯」這麼單純的問題了。
黃柏嘉建議,父母應跟孩子約定好吃飯的規則,吃飯時要在餐桌前面坐好,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玩一邊吃。孩子有權自己決定吃多少,但只要離開餐桌,就代表一餐結束了,如果到下一餐(或點心)之前,孩子反悔想吃東西,父母必須堅持約定不妥協,這樣才能透過最基本的飢餓感來引發食慾,雖然前幾次堅持可能會餓到孩子,但幾次後就能改掉不專心吃飯、用偏食來控制父母等問題。
此外,父母也不該用玩具、電視、故事書來轉移孩子注意力,趁機把食物塞進孩子嘴裡,對原則的堅持是必要的,讓進食回歸到與飢餓程度相關,並拿回餐桌上的主導權。……
感謝林口長庚醫院趙舜卿醫師、林鈺珊營養師審稿
【大家健康雜誌 文/葉語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