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內肉毒桿菌毒素中毒事件頻傳,兩個月內發生5起案例,9人發病。其中有兩起案件被懷疑是由真空包裝的豆干引起,但檢驗廠商食品後,卻未檢出肉毒桿菌或其毒素。

 

衛生署下令稽查豆類真空包裝製品與賣場,並準備研擬不同製程的認證標章,肉毒桿菌中毒事件是否就不再發生?

●毒素形成的溫床:真空、低酸度、水分高的製作環境 

食物的製作方式是肉毒桿菌是否引發中毒的關鍵。肉毒桿菌是種厭氧菌,必須同時在低氧、低酸(pH>4.6)、水分含量高(水活性>0.85-5),以及常溫的環境下,才會讓它的孢子大量繁殖而產生引發中毒的毒素。

所以被懷疑導致中毒的多半是微酸、非乾燥,而且是過去被認為不會長菌的真空包裝或罐頭製品。

近3年來豆干、豆腐、素料等豆類製品常成為致病嫌疑,原因在於這類產品酸度低、含水量高,國人購買真空包裝的機會也高,經常接手處理肉毒桿菌中毒事件的台北榮總毒物科醫師楊振昌分析。

不過在製作過程中,若經攝氏120度以上高溫加熱,或鹽分、亞硝酸鹽較高,孢子就無法存活;所以像酸菜等醃漬後酸度高,或香腸、火腿等添加亞硝酸鹽的食物,其實不易產生毒素。魚、肉或貝類、乳酪等蛋白質類的密封製品,買回家後通常會冷藏,也會高溫烹調後食用,中毒機會也較低。

「自行醃的肉類及酸筍等則較危險,而且是在沒煮透的情況下,」楊振昌說,過去經過確認中毒的食物多是民眾自行醃製的肉製品,近年來民眾健康意識抬頭,傾向少用鹽與防腐劑,若烹煮溫度不夠,就會讓毒素趁機繁殖。

●真空包裝也要冷藏、食用前應烹煮10分鐘 

肉毒桿菌中毒其實是罕見案例,但今年接連爆發的食物中毒事件卻讓食品衛生管理問題浮出檯面。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解釋,其實以往很難查出民眾究竟吃了什麼而中毒,恰好這次兩起案例的患者都吃了同一家廠牌的豆干,所以才讓真空食品的製作與販售過程受到重視。

官員的說法,並非推託之詞。因為肉毒桿菌分布不均,潛伏期為12~36小時(也有案例晚至8天),再加上人們通常只能回憶起36小時前吃過的食物,所以常常是患者想不起來吃了什麼,或者追查原廠的時候,查驗的部份並沒有被感染。「確實很難查到,」楊振昌醫師說。

所以從製作過程、運送、販售到烹煮,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小心防範。

從製作過程開始,最好選擇有120度高溫加熱的「商業滅菌」認證,就可以保證食物中絕不會有孢子的存在。目前只有「得意中華」與「福記冷凍」兩家廠商具有商業殺菌認證,其他真空包裝食品,民眾都得注意是否維持在4度C以下冷藏,買回家也必須立刻放入冰箱。食用之前,以100度高溫煮10分鐘,也可去除毒素。

加了亞硝酸鹽的香腸、臘肉雖能抑菌、防腐,也不要放太久。因為30~45天後亞硝酸鹽會在產品裡逐漸分解,當殘留量低於20ppm時,也會失去抑制肉毒桿菌的作用。

●改變飲食習慣,儘量吃新鮮、多種食物 

如果連像是酸菜、筍絲等真空包裝的即食食品都要再煮10分鐘以上,似乎就失去即食的意義,如何才能買到方便又安心的食品呢?

養成飲食的新思惟可能才是治本之道。衛生單位雖承諾要盡快擬出「商業滅菌」、「全程冷藏」等認證標章,並輔導稽查不合格的廠商與賣場,但在確定落實之前,民眾還是得自求多福,勤加烹煮。

曾著書《細菌的世界》、《病毒的故事》,陽明大學生化系教授徐明達認為,醃漬食品是古代人沒有冰箱而不得已的保存食物方式。現代人尤其住在台灣,物產豐饒,實在應該盡量選擇新鮮、在地、當季的蔬菜水果,並且吃現做的食物。

而像是香腸、火腿等醃製或罐頭食品,防腐劑與鹽分通常也高,吃多了也可能提高致癌風險,「我們常常對嘴巴太好,對身體不好,」徐明達感嘆地說。並且,同一種食物也不要過量,例如別因為豆干好吃,就拚命吃一大堆。因為如果食物有毒,少量吃身體有能力排除掉,但吃太多超出身體負荷能力,中毒風險也提高。吃多元的食物也可以分散風險,營養攝取也均衡。

楊振昌建議,民眾應該改掉一次買很多食物回家囤積的習慣,用多次、少量換來新鮮。食物買回去後也儘量在保存期限之前吃完,就不容易讓細菌有機會繁殖。 

 

康健雜誌 140期 文.李佳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ndybear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