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失眠了!睡不好、睡不著該找醫師協助嗎?
想到睡眠中心做檢查,門診卻排到半年後!
到底怎麼找對人解決睡眠問題?



美妙的樂曲,是由動人的旋律與規律的節拍組成,當節拍失序,再美的旋律都會變成荒腔走板;睡眠也是如此,只要找回失落的韻律,你我都能享受甜美的夢鄉。

淑卿是位40多歲的母親,3年前開始出現「失眠」症狀,最常向朋友抱怨的就是「昨晚又失眠,今天又完蛋了!」問她究竟為什麼失眠,她竟說:「我整晚一直擔心睡不著啊!」。

淑卿的故事可不是笑話,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真的「煩惱到天明」。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暨睡眠實驗室主持人楊建銘表示,在受失眠困擾的患者中,有很高比例都是對睡眠的認知有障礙、焦慮,因而讓睡眠問題持續成為長期困擾,所以近年來「認知行為治療」逐漸成為臨床治療的新趨勢。那麼,怎樣才稱得上有睡眠障礙呢?


睡眠醫學的發展,從早年的精神科、神經內科,到近年的胸腔內科、婦產科、泌尿科,涵蓋範圍漸多漸廣,因此國內許多醫院成立了睡眠中心,為民眾分析、解決睡眠困擾。

如果睡眠異常可能是生理因素所致,健保可給付睡眠中心的睡眠檢查,不過有些醫院的檢查已經排到半年以上。有些醫院自費的睡眠檢查,價格約5000到1萬元。

如果民眾已確知睡眠障礙發生的原因,或不方便到睡眠中心,也可使用一般掛號求診。例如:女性更年期睡眠障礙可掛婦產科;憂鬱症、情緒焦慮可掛精神科,前列腺(攝護腺)問題造成夜間小便次數頻繁,可掛泌尿科;疑似睡眠呼吸中止症,應掛胸腔內科;兒童睡眠障礙可掛小兒神經專科。須留意的是,醫師是否有睡眠醫學方面的進修或專長,畢竟睡眠醫學在國內發展的年資尚淺,有些醫師並未受過相關訓練。


藉自療可獲得改善
無效則須求助醫師


近年治療的新主流,偏重在「睡眠認知障礙」的治療,楊建銘教授指出,有很高比例慢性失眠都與不當的睡眠認知或行為有關,其中部分可藉由自學失眠自療技巧(例如:多運動或多曬太陽、放鬆技巧)、調整生活節律而獲得改善,但有5~10%嚴重者的自療效果有限,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而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回歸對睡眠的「平常心」。想要有好眠,「定時、定量、平常心」是基本而重要的原則。

楊建銘舉了一個認知障礙的例子。小游是一名失眠患者,在進行認知行為治療之前,已有3年的慢性失眠病史。認知行為治療的目的是要以正確、正向的認知,取代「干擾睡眠的錯誤認知」,將干擾睡眠的「雜訊」去除,使睡眠韻律恢復自然。

經過多次訪談,發現他曾遭遇父親突然中風、不久便辭世的悲痛經驗;自從3年多前他發現自己也有高血壓後,很擔心已為人父的自己會重蹈覆轍,造成家庭破碎。這種擔心讓他竭力去除一切中風的因素,除了每天照三餐量血壓外,為了穩定血壓也特別注重睡眠、服用安眠藥,當睡眠稍不穩定時,他就開始緊張、血壓升高。長期下來,這種無所不在的緊張情緒已經比失眠本身,對生理帶來更大的傷害,而他卻不自知。

楊建銘建議,若讀者也有類似困擾,可先從市面上的書籍學到如何認清事實、改善認知,若療效不理想,就須尋求專家協助;有時需要生理儀器或臨床治療技巧,才能解決較深層的心理問題。

感謝政大楊建銘教授、三總毛衛中醫師審稿

 

【大家健康雜誌 文/葉語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ndybear98 的頭像
    candybear98

    遺忘的足跡

    candybear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