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衛生署統計,平均約每10人就有1人深受「心病」所苦。愛護自己的健康,就從「心」開始!

根據衛生署統計,96年全台就有2萬5,878人死於心臟及腦血管疾病,高居國人死因的第2、3名,平均每天就有70人因心血管疾病走到人生盡頭。此外,還有更大一群人必須因此住院或看門診,從統計數據顯示,96年因心血管疾病看門診或住院的人數就高達213萬多人,若以當年度2,295萬人口計算,約每10人就有1人深受「心病」所苦。

愛護自己的健康,就從「心」開始!

高血壓性心臟病 早期無症狀 最易被忽略

馬偕醫院院長蔡正河表示,心臟病的種類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其中又以高血壓性心臟病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

他指出,高血壓性心臟病早期大都沒有症狀,也因此容易耽誤病情,通常都是在年紀大時,因血管也跟著老化才出現症狀,例如頭暈、耳鳴、無力、記憶力衰退等,如果病情未獲控制,就會出現狹心症、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腎臟疾病等併發症。至於冠狀動脈心臟病主要是因動脈狹窄,導致血管阻塞,造成動脈粥狀栓塞,症狀包括左胸有壓迫感、心絞痛、呼吸困難等,「痛覺甚至會跑到手臂、下顎等處」,也有人會以冒冷汗、無力、焦慮來表現。

代謝症候群患者 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

 

有關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族群,蔡正河指出,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很多,包括年齡、性別與遺傳是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他進一步解釋,通常,年齡愈大,循環功能退化,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就愈高,而男性可能是壓力、抽菸習慣等,罹病的機率也比女性高,至於男性小於55歲、女性小於65歲發病則可稱為家族遺傳;至於抽菸、肥胖、長期壓力累積或缺乏運動則屬可改變的危險因子。

 

台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金美雲則表示,包括腰圍、身體質量指數(BMI)、血壓(BP)、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血糖值、三酸甘油脂等多項指標,如有其中3個指標超過標準,就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也會較高。

 

蔡正河強調,肥胖與心血管疾病並沒有直接成正比關係,通常肥胖者罹患機率比較大,但並不是說瘦子就不會罹患心血管疾病。

 

至於心臟肥大是否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癥兆之一?蔡正河表示,一般可藉由X光、心電圖與超音波檢查來了解有無心臟肥大的問題,其中以超音波檢驗方式最為精準。他說,如果心臟肥大症狀未及時處理,在心臟持續擴大的情況下,會損害心臟功能,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心臟衰竭,「就像彈簧一樣,愈拉愈大後就無法回復原狀了」,因此,當有心臟肥大的情形時,就必須及時用藥物治療,避免心臟肥大現象繼續惡化。

天天5蔬果加上規律運動 愛「心」守則

 

「預防勝於治療」,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金美雲表示,高血壓性心臟病因無明顯症狀,所以又稱「無形殺手」,預防之道就是定期測量血壓,在飲食方面,不要吃太鹹,一般正常人每天以攝取6~10公克的鹽,從清淡飲食做起。此外,要多吃蔬果,天天五蔬果(3份蔬菜+2份水果)以及五穀雜糧。至於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可從規律運動著手。

 

她並說,根據美國心臟學會所訂的高血脂飲食指標,除了強調降低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的攝取外,同時建議減少反式脂肪酸的攝取。通常在食品包裝上的油脂成分標示有「氫化」、「半氫化」、「硬化」、「精製植物油」、「轉化油」、「烤酥油」或英文「Hydrogenated」等字樣,就表示該食品使用了經氫化處理的油脂,應適當控制攝取量。

 

有關規律運動,蔡正河表示,運動主要是讓心跳加快,藉此訓練心臟功能,促進循環,體重降低就可以減少心臟負荷壓力。蔡正河、金美雲強調,運動不是只能到健身房,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階梯有氧運動,在家就可進行,也可以到公園慢走,只要維持每日活動量,例如每天運動時間加總起來有30分鐘以上,每天持之以恆,一年下來就會有很好的成績。

 

服藥期間,也要隨時注意血壓高低

對於一般民眾常以為罹患心血管疾病,一旦開始吃藥就要吃一輩子,而往往忌諱就醫,對此,蔡正河表示,吃藥主要是讓患者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以及減少血管動脈受到損害。他強調,吃藥目的是要控制血壓,但也要避免反彈作用,因此,在吃藥的過程中,也要隨時注意血壓高低,如果過低也要與醫師討論調整藥量。

 

金美雲指出,很多患者因害怕吃藥,所以才會造成市售保健食品興起,或許這些保健食品中有的可能有療效,但無論如何,消費者購買時一定要看有沒有衛生署許可的字樣。

 

她並提醒,食療即使有療效,也一定要讓醫生知道自己在服用哪些保健食品,如此才能讓醫生正確用藥。

 

蔡正河、金美雲強調,預防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方式就是經常測量血壓、血糖與血脂,並從改變生活型態做起,包括戒菸、維持理想體重、持續運動、飲食要少油少鹽、避免壓力以及適量飲酒,只要持之以恆,就可以擁有一顆健康的「心」。

 

你是「肥胖一族」嗎?先從自己的體重與腰圍量起!

 

評估指標 測量範圍 定義
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
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 BMI<18.5 體重過輕
18.5≦BMI<24 正常範圍
24≦BMI<27 體重過重
27≦BMI<30 輕度肥胖
30≦BMI<35 中度肥胖
BMI≧35 重度肥胖
腰圍 男性≧90公分 肥胖
女性≧80公分 肥胖

資料來源:衛生署
註:BMI不適用於未滿18歲的青少年、孕婦及哺乳婦、老年人、運動員

算算你有幾個「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

 

根據衛生署訂定的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標準,當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腹部肥胖(Central obesity):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
血壓(BP)上升:收縮血壓(SBP)≧130mmHg
舒張血壓(DBP)≧85mmHg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

 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空腹血糖值(FG)上升:空腹血糖濃度≧100 mg/dl

三酸甘油酯(TG)上升:三酸甘油酯濃≧150mg/dl

 

有關量血壓的3個疑問 關「心」自己,從量血壓開始

 

 

 

Q1 最適合量血壓的時間?

 

A:
建議「每天早上起床後早餐前,以及晚上睡覺前」,應該是大部分人較理想的量血壓時間。

 

Q2 該用左手還是右手量血壓?

 

第一次測量時,左右手都要量,以後就測量比較高的那隻手。

 

Q3 正常的血壓值是多少?怎樣才算高血壓?

 

A:18歲以上成人血壓分類標準
血壓分類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
正常 <120 和 <80
高血壓前期 120-139 或 80-89
第一期高血壓(輕度) 140-159 或 90-99
第二期高血壓(中、重度) ≧160 或 ≧100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健康加油站 你「天天5蔬果」了嗎?

 

所謂的「天天5蔬果」是指每天至少要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不過,衛生署強調,「天天5蔬果」並不是指每天要吃5種的蔬菜水果,也不是只要吃到5種顏色的蔬果,重要的是必須吃到足夠的份量。蔬菜一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一份則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為了吃足5份蔬果,會改以直接喝蔬果汁的方式,其實這是不正確的作法。衛生署提醒,蔬菜與水果的營養成分不同,並不適合互相取代,喝蔬果汁雖然方便,但也往往增加了糖與熱量的攝取,且蔬果汁一經過濾,也會減少膳食纖維量,因此不建議經常以蔬果汁、果汁代替新鮮的蔬菜、水果。

更新日期:2009-06-01 記者:文 ⊙洪淑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ndybear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