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痠、那裡痛,可能不是運動傷害,
而是骨頭在求救。
20歲的小薇一向熱愛運動,國小、國中參加足球隊,高中是籃球隊員。「我不怕摔、不怕撞,」她說。
前年夏天,她的手三不五時舉不大起來,感覺很明顯的五十肩,穿衣服很麻煩。她去找中醫做推拿、針灸、貼藥膏,連看好幾個月。
到了冬天,遇到需要提東西、提書時,右手常覺得很費力,她忍不住猜想「是不是太累了?」而且坐捷運,才站一下子、幾站的距離,腳就很難受。
接著右手手指、手腕、手肘竟然開始痛,就像打球傷到「吃蘿蔔乾」一般,尤其手腕整天都痛得垂著。「像骨頭散掉,好像不是我的手,」她形容。
她不敢大意,去看骨科,醫生聽了她的描述,覺得只有單側手有症狀,應該不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只說「疑似」,並幫她打消炎藥。
小薇本來以為事情就此好轉,但令她失望地,疼痛並未離去,一個月內掛了兩次骨科,之後又被轉診到復健科,展開3個星期共6次的治療。當一切都失效後,復健科建議她轉看免疫風濕科。
她後來終於被證實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而且在核磁共振攝影下,骨頭已呈現初期糜爛壞死。距離她一開始覺得疼痛,歷時還不到一年。
類風濕關節炎基本上侵襲20~50歲,尤其是四、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不過,已故名作家「杏林子」劉俠在12歲就發病,與疾病奮鬥數十年。
正常狀況下,關節腔裡面有一層精緻的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滋潤、保護關節。但當免疫系統叛變時,正常情況下應該打病毒、細菌的白血球細胞,卻反過來攻擊滑膜或關節組織,造成滑膜出現發炎反應,釋放出酵素。
時間一久,這些酵素會吃掉關節附近的軟骨、骨骼、肌腱、韌帶,關節也因發炎細胞的聚積而有紅、腫、熱、痛的現象。
同時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自體免疫疾病,意謂可影響全身,所以其他部位,如心臟、肺、眼睛等,都可能有發炎反應。
如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持續惡化,最終對病人造成巨大失能。
貼心提醒
類風濕關節炎通常對稱侵襲兩側關節,同時最初可能只侵犯某幾處關節,最常發生在手指、腕關節、肘關節、肩部、腳、膝關節、髖部、腳踝、頸部等。尤其是早上起床,手、腕或腳的關節痛、腫脹發炎。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也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尤其容易侵犯手部關節,在檢查病人時要特別觀察這些關節有沒有腫脹,就好像裡面有裝水的小皮袋一樣。
約七~八成的病人可經由抽血檢查找到一種異常抗體「類風濕因子」(RF)。但有類風濕因子不表示一定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許多人雖有這個抗體但沒得病。
文.黃惠鈴 攝影.呂恩賜